80 后院士的创业故事:点燃内心勇气,直面困境
创业者从来都是风雨兼程的。有时,海面平静;有时,风高浪急。有时,你勇往直前;有时,你踌躇不前,前路坎坷。但最大的自信来自于:无论何时,面对困难,你总能燃起心中那股无尽的勇气。
今天我们给大家讲一个80后院士的创业故事,相信你们能从中找到面对困难的勇气。
01
55岁放弃高薪创业
如果你看过《院士说》,一定会对这个人印象深刻:他曾获四项国家科技奖,发表诗歌1600余首,被誉为“诗人院士”。此外,他还精通书法和摄影。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中国密封行业领军人物王玉明院士。
他24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军工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工作多年,55岁自主创业,创办国有控股民营高科技企业,62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66岁回到清华任教。
在这些人生经历中,王院士称之为“最重要的转折点”的是“辞职”创业阶段。
2023年5月31日,在润泽花园第79次“战略夜话”上,王院士分享了这段令人振奋的经历。
1996年,55岁的王玉明在一家由中外合资改制而来的外商独资企业担任总工程师,由于他研发的高科技新产品流体动压非接触式机械密封被认定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威胁到国外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外商不允许他继续研发和推广应用。
外商给出了两个选择:第一,继续做总工程师,但不再从事高科技密封研发工作;第二,如果想继续从事研发工作,就必须辞职,并给予经济补偿。
对于普通人来说,放弃地位和待遇都不错的外资企业总工程师职位,或许需要慎重考虑,但对于一心报国、热爱科研的王玉明来说,他选择了立刻辞职,“我一定要把自己的研发成果贡献给国家。”
很多亲朋好友都劝他:“外资企业总工程师这个职位、地位、待遇都很好,你55岁创业,风险太大了,成功了还好,失败了怎么办?血本无归。”
对科研有着绝对信心的王玉明只说了一句话:“我想做的事,我一定能完成!”
02
抓住这个机会
一举打破国外垄断
在当时的天津市科委和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支持下,成立了一家国有控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王玉明担任总经理、总工程师。
创业永远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顺利。
无论是科研成果的落地,还是市场的开拓,对于新成立的公司来说都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在国外技术被垄断的领域,市场开拓更是困难重重。
王玉明研究的密封件均为重点大机组密封件,很多装置都是单机无备用机组,一旦设备停机,整条生产线就停,一天的损失就上百万元,因此企业用户一般不敢轻易尝试国产新产品,市场开拓的难度远大于技术开发。
外商当时之所以敢放王玉明离开,是因为他们觉得,王玉明虽然是国内对密封最懂的,但是他不会开发市场、做生意,构不成威胁。
最后的结果只能说,他们低估了一位对祖国、对科研一腔赤诚的专家所迸发的能量。
为了扩大市场,王玉明经常拎着小塑料袋,到用户企业讲课,他坚信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国外公司在技术、性价比上更有优势,打破垄断只是时间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某石化企业使用的国外著名密封件公司生产的密封件开始频繁失效,备件供应不及时,且价格极其昂贵,当时一台压缩机使用的密封件价格高达四五十万美元。
在听了王玉明的推介讲座后,该公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王玉明,“你们的技术我们可以试试,但是如果失败了,你们必须赔偿所有损失。”
这意味着,如果企业倒闭,不仅会失去订单,还会背负巨额债务。
在了解了对方的具体情况后,王玉明当场答应了,并表示“你放心,一定会成功的”。
那一天是公历12月31日,当大家都在为过节忙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阖家欢乐的时候,他却亲自带领团队在客户工厂进行第一款新产品的试运行。
第二天,也就是元旦,试车成功。
技术、性能、可靠性均优于进口产品。
此后,王玉明的产品一炮走红,设计院、主机厂等大单位的订单逐渐纷至沓来,困扰行业的“瓶颈”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为了确保首套新产品试制成功,他经常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有时甚至连续工作36个小时。
2003年,创业第七年,62岁的王玉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位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中当选的院士。
2004年,王院士还荣获“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
回顾这段历程,王院士说:“我们解决了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打破了国外高科技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垄断,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但我们凭借着一点点的毅力,坚持下来了,最后我们成功了。”
“既然求心境,又何必躲避风霜?傍晚可以抱山上的月亮,清晨可以吟海天上的太阳。”王玉明的《我心飞翔五言诗》一如他一直以来的心境,乐观却又坚韧。
03
真诚的心
在“小事业”中取得大成就
“您热爱祖国人民,热爱科学技术,尤其热爱流体密封领域,半个世纪以来孜孜不倦、全身心投入,用一颗赤诚的心在这个‘小小职业’上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晓红这样评价王玉明院士。
诗歌大师、王玉明院士的诗歌老师叶嘉莹先生曾对他说:“你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你与生俱来的一颗纯洁无瑕的心。”
什么是清净的心?
王院士在润泽园举行的“战略夜话”上说:“就是要永远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保持一份热爱,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不是为了名利而奋斗。只有真正热爱这个事业,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能坚持下去,才能保持不断创新的激情。”
这颗赤子之心的驱动力,来自于王院士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王院士小时候,父亲就教育他要有理想、要有信念,长大后要成为人才,为国家多做贡献。
能够点燃更大自我的雄心壮志,才是动力的源泉。
阳明先生说:“立志为君子,当勤奋读书。不勤奋学习,是立志尚不坚定。”这是真理。一个志向高远的人,一定会勤奋学习,热爱学习,努力学习,因为这是他自己发自内心的心愿。
这才是我们做人应有的态度,也是我们经营企业应有的态度。
王院士建议中小企业经营者要走“专、精、特、新”之路,不要盲目跟风、贪大求全,要真正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专一做,做到极致,做到最好,不断追求创新。
他还给大家立下了自己的座右铭:“一生追求真善美。”真就是实事求是、真诚待人,真诚对待员工、真诚对待客户;善就是不为私利损害他人;美就是追求完美。
04
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在《战略夜话》上,润泽元老师还阐释了“专业、精准、创新”的精髓。
第一个关键词:必要性
正如王院士所说,不要跟风。跟风、同质化,没有出路。只有差异化,才能让你更有价值。所谓同质化,就是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和别人差不多。但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不相信茫茫人海见过你一次就不会忘记你。我们必须差异化。
疫情三年之后,2023年或许真的会成为普通公司与优秀公司的分水岭,因为竞争环境会越来越激烈,而且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同质化、没有差异化的公司会成为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对象。
第二个关键词:可行性
几乎所有企业都是通过专、精、特或创新发展起来的,很少有企业能同时做到“专、精、特、创新”,但只要能做到其中之一,比如专一、专精、特或独一,或者走一条新路,就能把小企业做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截面越小,穿透力越强。产品越多,越容易失去焦点和力量;越集中,越能穿透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壁垒。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少则得,多则惑”。
另外,创新是民营企业的尊严,只有特色鲜明、与众不同,企业才有尊严。
第三个关键词:深度就是广度
有了深度才有广度、有专业、有创新,才能打造真正的核心能力,否则就只是在扩大规模。
那么如何实现“专、精、新”,又如何吸引研发人才呢?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董事长往往是最优秀的人才。
那么董事长去哪里做研究呢?在客户现场,和客户在一起。
我们不再是每年跟客户开一次闭门会议,而是每个月开一次,这个每月一次的跟客户闭门会议,就是中小企业最好的研发流程。
另外,我们要挑战真正的问题。技能是逼出来的,智慧不是没有挑战就出来的。真正的人才喜欢挑战问题。一定要有难题来挑战我们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只有挑战他们,他们才能被激发创造力。
所以深度就是广度,有深度才能形成核心能力,才有真正的广度,才可以做得更好。
第四个关键词:专注意味着自信
专注才是真正的自信,贪婪,什么都想做,这叫没自信,跟风,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叫没自信。
只有真正专注且自信的人才能做困难但正确的事情。
我们如何才能完成艰难而正确的事情?力量从何而来?
我们依然用王院士给的七个字来回答这个问题:“一颗赤子之心”。
中国的经典,比如阳明心学、道德经,都是用来修心的。阳明先生说:“身之主宰,心也。”我们的心越空,越清净,我们就越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和事业。
让我们向王院士和优秀的企业家同仁们学习,修炼我们纯洁无瑕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