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篮球的功绩: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场上球员人数逐渐减少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5人。1904年,在第3届奥运会上首次举行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以多种文字出版,发行于世界各地。就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到美洲、欧洲、亚洲,成为一项世界性运动。1936年,第11届奥运会把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统一了世界篮球比赛规则。此后,至1948年的10年间,规则经过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相关的重要变化有:得分后在中圈跳球改为落败方将球掷出后场端线外的界外才能继续比赛;进攻方须在10秒内将球推进至前场; 球进入前场后不得返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禁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一次可罚球,投失两次可罚球,等等。1952年、1956年第15、16届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不少身高2米以上的球员。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的“禁区”(也称“3区”);还规定一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1960年代初,由于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为画边线中点,10秒和球返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停用。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恢复了中场线,继续执行这些规定。
1977年又增加了每队犯规10次后可罚球2次,防守投篮时若罚球不中一次,可再罚球1次的规则。1981年又将犯规10次后罚球的规则减为8次。显然,人员、技术、战术的发展变化导致了规则的变化,规则的变化又促进了人员、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规则的变化对篮球比赛的攻防速度、运动员的体力、技术、战术、意志、作风等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的迅速提高。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女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篮球运动于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随后北京、上海等地基督教青年会也开展了此项活动。 1910年全运会举行男子篮球表演赛后,篮球活动逐渐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学、中学开展起来,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篮球运动开展得比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直径约1米的中圈,中锋跳球时,一只手必须放在腰后,任何一只脚都不能走出圈外。技术也很简单,在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谁就自己运球,越过防守队员后投篮。那时的球只能沿直线运球,传球方法是用单手或双手在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单手低位上篮,站姿投篮则是无论距离远近,双手在腹前低位投篮。
1925年前后,攻防五人分工明确,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双方各有一人在盯防,各自盯防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进攻和投篮,而不是回撤;后卫的职责是防守和截球,而不是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满场跑,只有中锋要兼顾攻防。后来逐渐改为两名后卫,一名助攻(移动后卫),一名留在后场(固定后卫)。两名前锋也改为一名留在前场专攻偷袭和快攻,一名回撤到后场协助防守。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 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投篮和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手和双手地面传球,运球出现了双手交替运球闪避防守和越过防守向前移动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球员犯规四次,将被取消比赛资格。队长可以指定任何一名球员执行犯规罚球。比赛时间分为两个半场,每个半场20分钟,中间有10分钟休息时间。每次投篮或罚球后,在中圈进行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自1926年以来,中国篮球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