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王传福:从电池到汽车,冒险精神成就商界奇才
1993年,研究所在深圳成立了大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息息相关,王传福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公司的总经理。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管理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之一的电池行业,买一部手机要花2万元,而国内的电池行业则随着手机的“井喷”而蓬勃发展。作为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独到的王传福兴奋不已。他坚信技术不是问题,只要能做大,就能干出大生意。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大电池有限公司,单干。离开有着强大背景的大电池有限公司,辞去现有的总经理一职,这在大多数人看来风险太大。但王传福相信一件事:最绚丽的风景总是在悬崖边,财富总是在危险中涌现。 1995年5月,深圳尚且寒冷,王传福从从事投资管理的堂兄吕向阳手中借了250万元,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带领20多人在深圳莲塘的一个老厂房里扬帆起航。 冲破牢笼 “蚂蚁”摇大树 创办一个公司、生产一个产品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尽可能最小的投入转化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需要眼光和冒险精神。很多人创业失败,不是因为没有资金,而是缺乏眼光和冒险精神。王传福拥有的最大资本,就是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从哪里得到了这么大的勇气。
当时,日本充电电池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国内厂商大多购买电池进行组装,利润微薄,几乎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深思熟虑,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的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瞄准了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池的生产。事实证明,王传福的这一举动,是反击和杀伤的关键。更让人议论纷纷的是,寻求快速发展之路的王传福在一则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发现,日本宣布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这必然会引发国际上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大规模转移。王传福立刻意识到,这将给中国电池企业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于是决定立刻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当时,日本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数千万元的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根本买不起也买不到这样的生产线。但凡事只要有心,什么都难。王传福是个懂得控制成本的“抠门”老板。他根据企业特点,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决定自己建设一些关键设备,再将生产线分解成人工就能完成的单个工序。结果,他只花了100元就建起了一条日产4000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利用成本优势,比亚迪通过一些代理商,逐渐打开了低端市场。经过努力,比亚迪的总体成本比日本竞争对手低了40%。
为了进入高端市场,赢得行业大用户和大订单,王传福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人才,购置大量先进设备,潜心研发,使电池品质不断提高。王传福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会,直接接触摩托罗拉等可以下大订单的大客户。获得客户认可后,公司的订单源源不断。1996年,比亚迪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厂商大巴的电池供应商。大巴是电信巨头朗讯的代工企业,因此比亚迪成为朗讯的间接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的镍镉电池销量达到1.5亿只,位居全球第四。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不甘寂寞的王传福开始研发镍氢电池,并于1997年开始量产镍氢电池。然而这恰逢东南亚金融危机,产品半数以上依赖出口的比亚迪遇到了困难。这时,王传福的堂兄吕向阳通过其所在的广州荣杰投资管理集团向王投资1660万元,将比亚迪的注册资本从450万元扩大到3000万元。这一年,比亚迪镍氢电池销量达1900万台,进入全球前7名。之后,王传福把目光瞄准了欧美和日本市场。1998年至2000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美国分公司相继成立,日本厂商的后院燃起熊熊烈火。 1999年至2000年,比亚迪在这些市场势不可挡,松下、索尼、GE、AT&T以及行业领头羊TTI都出现在大客户名单中。2000年,王传福投入巨资开始锂电池研发,并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成为摩托罗拉第一家中国锂电池供应商。
2001年,比亚迪锂电池市场占有率上升到全球第四位,镍镉、镍氢电池则上升到第二、第三位,实现销售额13.65亿元,净利润2.56亿元。目前,比亚迪已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近15%的中国第一大手机电池生产企业,并在国际市场上与日本三洋展开竞争。目前,在镍镉电池领域,比亚迪全球第一,镍氢电池全球第二,锂电池全球第三。电池大王造汽车如果说独自创业是王传福的第一次冒险,那么决定造汽车无疑是他疯狂而冒险的举动。2003年3月23日,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份,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中国第二家民营汽车制造企业。 2003年3月,在陕西—广东经贸合作推介会上,王传福又做出惊人举动,比亚迪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省投资集团签约,共同建设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项目投资20亿元。王传福的想法是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电池大王”将汽车制造与自身优势结合起来。王传福的底气来自于比亚迪在电池生产领域的成功,他要复制这一成功,他把目光瞄准了巨大的汽车市场。王传福给比亚迪造车找到了充分的理由。第一,三年后,比亚迪的电池制造将达到顶峰,需要寻找其他产业进行扩张。
其次,与国企相比,比亚迪有体制优势。国内每年增长60%以上的私人汽车市场的巨大空间更具有诱惑力。“我要一辈子从事汽车行业”,王传福说。2004年,200辆比亚迪制造的锂离子纯电动汽车在深圳投入租赁运营,成为全国首个电动汽车示范区,真正实现了尾气零排放。这款电动车一次充电可行驶350公里,成本价在10万至12万元之间,零售价在14万元左右。在进行必要的改进后,将全面进入北京市场,并在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上市。2006年,比亚迪电动汽车将正式开始商业化运营。 而且王传福早已做好了这样的规划:比亚迪控股秦川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收购小型车企来发展电动汽车电池,并拟借此入股国内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与该公司合作开发电动汽车二次充电电池。据悉,比亚迪汽车研发部门正在抓紧设计规划排量从1.3到3.0的8个系列轿车的发展规划。在建的比亚迪汽车主工厂位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辅以对现有轿车生产线的改造。同时,比亚迪在上海成立了“比亚迪汽车研发中心”。不久,比亚迪汽车将达到年产30万辆的产能,成为国内又一个大型轿车生产基地。 尽管王传福的计划看似环环相扣,但很多人认为,充电汽车的产业化难度远超现有的技术条件所能想象,王传福的造车梦无疑是一次疯狂的冒险。
拥有工程硕士学位的王传福应该深谙此道。敢于冒险,打造富豪团队。敢于冒险、敢想敢做、必要时果断决策的作风,为王传福的成功带上了传奇色彩。在公司在香港上市时,作为比亚迪核心创始人的王传福只持有比亚迪28%的股份。2003年,王传福以3.28亿美元资产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内地富豪榜”,排名第13位。然而财富并没有给王传福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变,他和妻子及5岁的孩子依然住在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开着一辆开了好久的“雷克萨斯”。 王传福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是一块“阿迪达斯”运动手表,因为它可以显示多地时间,通过它你可以准确地知道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是白天还是晚上。在王传福看来,名誉和财富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相应的,随着个人财富和公司财富的增加,王传福的责任和压力也更大了。他现在要对近3万名员工的生活负责,他现在有很强的社会责任约束。“我们有2万多名员工,而且是上市公司,美国的基金买你的股票,他们希望看到你的成长,这对我们是一种责任。他们买你股票的原因,就是希望你成长。所以我们有成长的义务,我们有义务把这个企业变成每年都在成长的企业。”
“王传福说,从电池行业转到自己不熟悉的新兴汽车行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这个挑战,也因为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的一把手,他要求全体员工加强学习迎接挑战,同时还要带领大家打造一支敢于冒险的团队。”“因为发展一个企业、人生成长,就像爬山,找山、找路,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坚定、学会冷静,学会从慌乱中寻找生机。冒险精神给比亚迪早期的发展带来了非凡的成就。同样,比亚迪要想成为汽车之王,也需要冒险精神,更需要一支敢于冒险的企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