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岁的姚明增重二十斤,他的经济学理论课程让人恍惚
南方都市报周刊第28期封面
首席撰稿人_易小荷广州、北京报道
7月7日下午,在广州,当人们刚刚入睡时,一道激昂的声音从东湾大酒店的一间行政套房里响起。“巴菲特”、“经济理论”、“投资只有两种,一种是为了盈利,一种是为了利息”……在场的人不禁有些茫然:这是经济理论课吗?
“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有趣之处在于它的逻辑......”
那声音听起来极低,仿佛是从很低的地方传来的——如果你曾经面对过说话人的身高,你就会明白这种音效的原理(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和声带的振动频率成反比)。32岁的姚明稳稳地坐在沙发上。由于运动员时期缺乏高强度的训练,他这一年胖了20公斤左右,肚子上的赘肉羞涩地从单薄的衣服里探出几条轮廓。正午的阳光透过身后的大落地窗折射出一片金光。桌上的水果和茶杯三对三地摆放着。刚走到楼梯口,酒店经理就亲自带领着一群服务员迎接我们,嘴角的弧度都超出了三分线……考虑到坐在沙发上的人的吨位和气势,我们的到来更像是一场金融大亨的朝圣之旅。
这是姚明退役后首次接受媒体专访,谈起过去的一年,他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咄咄逼人,时而和蔼可亲,时而又用尽浑身解数大谈慈善理念。作为一个以运动员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多年的人,看来他这一年走了不少弯路。
当晚,他还将出现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观看斯坦科维奇杯中国队与澳大利亚队的比赛,为即将担任伦敦奥运会央视评论员的新角色做准备。
下一个理想
2011年7月20日,姚明宣布退役。那一刻我记忆犹新。当时我在甘肃的一家酒店里,一边喝茶,一边把电视调到体育频道。那大概是央视体育频道历史上第一次全程使用摄像机,一群王牌记者,一群群众,还有许多贵宾。每一个镜头都流露出激动和不舍。乍一看,我还以为是一个外交大使的卸任仪式。
我一直在想,这个西装革履,打着领带,举止优雅,把国家电视台办成姚明频道的男人,还是当年那个坐在电视机前看NBA的瘦小少年吗?
1994年,NBA总决赛首次在中国播出,当时14岁的姚明被休斯敦火箭队和纽约尼克斯队的比赛深深吸引,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真正“启蒙”篮球,也是姚明第一次看到休斯敦火箭队球星奥拉朱旺的“梦幻脚步”。或许,进入NBA的梦想和奥拉朱旺的身影,在那个时候就埋藏在了他的心里。
18年后,百度能搜到1亿条有关姚明的新闻,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运动员,财经专家估计他的身家超过7亿美元。姚明团队发言人张驰表示,他们也做过相关统计,“姚明退役后,受到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但和其他退役运动员相比,还是高很多。”
“不再是运动员,姚明现在至少有四条发展路径,一是上海男篮,二是姚基金,三是担任上海公共外交大使,四是全国政协。”张弛说。
姚明自己说:“当你实现了第一个理想之后,你就会有第二个理想,每个时期的理想都是不一样的,我当时的理想已经实现了,现在我有了新的理想。”
我不禁想起两年前的一天,我的邮箱里突然出现了一封署名“姚明”的邮件:
这几天在《中国新闻周刊》上看到了你关于麻风岛的故事,真的很佩服你,你敢去很多人不敢去的地方。我觉得人们之所以有偏见,是因为不理解。当然,现在社会有些人或多或少是漠视人情的。像你故事里那样的岛上护理人员,真的不容易。
这让我想起今年我跟着基金会去四川的那趟旅程。那里不算太穷也不算偏僻,但想想自己的生活,真的一点抱怨的权利都没有,只能努力工作。最让我感动的是,早上我还在四川的山里,身边的人都穿得整整齐齐。回到上海,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深夜里星光灿烂。我花了14个小时。
中国还要多少年才能把路程时间缩短到14个小时?
后来我才知道,这封邮件并非是一时冲动写的,当时姚明已经在筹划自己的退路,买下上海大鲨鱼队后,他已经把“慈善”的理想列入了重点计划之中。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姚明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姚基金”,并带头为灾区学校重建捐款200万美元,同时通过发起“姚基金慈善行”篮球赛筹集善款1355万元人民币,捐建了14所学校。
不过,此时姚明却不再捐建新学校,“以我们现在的实力,这14所学校还是慢慢建吧,不要急着扩建。(如果追求数量的话)今年14所,明年24所,后年50所,数量是无穷的,13亿你能做到吗?”
关于自己的理念,姚明讲过一个关于前火箭队友弗朗西斯的故事:弗朗西斯出生在休斯敦一个不太好的社区,他每年都会捐出一万美元,无论大小,也不会太多,如果别人捐了就更好了,目的就是把社区管理好。逢年过节,他给孩子们买了很多礼物,以示温暖。但如果是在中国,很可能有人会问,你为什么只捐那么少。姚明也去陪孩子们玩过一次,钱不多,但他觉得很开心——“这就是我所做的,我不求外界的关注,只求内心的平静,我想这就是中国未来的目标。”
今年姚基金的重点项目是举办篮球训练营,全国47所贫困地区学校的孩子们将参加训练营,基金会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教练指导和必要的篮球设施,邀请他们参加训练营和正式的篮球比赛。
“尽你所能。”这是姚明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
信仰的力量
《体坛周报》副主编杨毅说:“我觉得这么多年唯一不变的就是他的信念。”
我最初见到的姚明看上去就像一个普通的年轻人。
那是1999-2000赛季开始前,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我看到一个如消防梯般高大的身影从远处向我走来。如果忽略身高带来的轰动,他是一个在人群中找不到的普通少年,留着西瓜太郎的发型,骨瘦如柴。当我把名片递给他时,他的脸颊上甚至还泛起一丝淡淡的红晕。
《晨报》记者陈敏是第一个采访姚明的记者。当她在姚明家接电话时,姚明十分惊讶:“有人采访我吗?”虽然当时他已经是CBA联赛中身高最高的球员,但并不被看好。当姚明的母亲方凤娣问他有没有女朋友时,他伤心地回答:“像我这种‘三无’的人,没想过这个。”
很多老球迷对2000年最深的印象自然是“姚王对决”,也有人偶尔会提起瘦骨嶙峋的姚明在篮下被挤倒在地时的扑通扑通声。而资深篮球记者刘晓还记得,当他代表一家不知名的杂志找姚明拍照时,无论他怎么摆布,姚明都乖乖听话。
姚明在篮球上的远大志向始于2000年。那年的悉尼奥运会,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体育媒体《体育画报》给中国队的王治郅、巴特尔和姚明起了“移动的长城”的称号。这也是姚明第一次见到奥尼尔、奥拉朱旺、大卫罗宾逊和立陶宛名将萨博尼斯组成的美国“梦三人组”。
“其实他早就希望能举起手臂打电话,一开始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能力。2000年悉尼奥运会给他带来最大的改变……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从那时起,他就树立了远大的目标。”杨毅回忆道。
2002年,姚明成为NBA第一位不看比赛就被选中的选秀球员,同年参加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世锦赛。当时球队里全是胡卫东、巩晓彬、刘玉栋等“黄金一代”老将。“他当时体力已经比较充沛,但资历不够,胡卫东连球都不给他喂……”
姚明从来没有因此而抱怨或懈怠,他的低调大概在NBA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是一个很有天赋的球员”,“他是一个很职业的人”,“这场比赛多亏了XXX的带领”……他总能在别人身上发现闪光点,哪怕那闪光点隐藏在特别显眼的缺点后面,非常小。
他用低调、有策略的方式征服了向来嚣张跋扈的美国人,以至于NBA那些爱说大话的球星,从一开始的奥尼尔,到后来的阿泰斯特,包括传奇的眼中钉“大棒”邦奇韦尔斯,都没有说过姚明的坏话。
但如果你觉得姚明是一个体贴、可亲的好男人,就会有很多人跳出来反驳你,告诉你他曾经是一头“咆哮的狮子”。
2004年雅典奥运会败给西班牙后,姚明在楼道里当着记者的面表达了对国家队的极度失望。随后他回到更衣室,继续对队友们大喊:“别总想着回去当明星,大家在这里都要努力拼搏,你还以为自己在地方队,以为自己是老大!上去放下架子,拼命拼搏。”
如今,他对自己当时的处理方式感到后悔,“当时我是不是太年轻了?”但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过去的事情再次发生,“也许我会再次怒吼。”
再比如2005年中国男篮以87:73战胜黎巴嫩挺进亚锦赛半决赛,姚明在比赛中被对方中锋哈提卜打断下巴,鲜血不断渗出,面对视而不见的裁判,愤怒的小巨人将沾满鲜血的手拍在了记录仪的桌子上,留下了一个清晰的手印。
姚明的好友、中央电视台评论员于嘉认为,这是他认识姚明十多年来,见到的最有“男人味”的回应。
对于他“卧薪尝胆”,杨毅说:“其实这就是他,他早就想发声了,以前知道自己实力不够,就一直积累、忍让,直到看到机会才行动。”他觉得姚明某种程度上更像刘备,《三国演义》男主角、人称“刘叔”的刘备,是一位为了实现理想,不怕困难、忍辱负重的雄心勃勃之人。
于嘉说,姚明跟他一样是个理想主义者,“梦想里有一个乌托邦,只要我努力,我相信它一定会实现。但即便我努力之后发现这个乌托邦并不存在,我也不会认为我的努力白费了。”
完美与不完美
杨毅对历史小说的喜爱,是他能成为姚明朋友的原因。
“姚明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喜欢读书,书籍是他和世界沟通的方式,他从来不看闲书,只看历史书、经济学书、商业理论书,是一个对自己未来目标特别明确的人。”在杨毅眼里,姚明的成功与他的自学密不可分。
1999年,姚明还只是上海队的一名普通队员,当杨毅第一次踏进姚明的宿舍,发现与其他队员不同的是,他的床上摆满了《三国演义》之类的书籍时,他立刻感觉到这个孩子不一样了。
于嘉从2001年就知道姚明喜欢读书,当时姚明就向他推荐了老舍的《我的一生》。此后的几年里,姚明给于嘉推荐了很多书。
他的经纪人张明基这样评价他:“姚明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早在2002年进入NBA之前,他就一直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姚明的几位好友——记者杨毅、于嘉,以及经纪人沙一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聪明——某种程度上,这似乎是姚明交朋友的原则。
于嘉说,姚明不仅喜欢读书,生活中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2000年,尤因从纽约转会时,姚明打来电话说,没想到尤因这样的球星,还会在乎钱。于嘉纠正他说:“不是,那是因为纽约先输给了尤因。”姚明沉默地挂断了电话,十分钟后又打回来,说自己看了新闻,觉得于嘉说的对,然后继续讨论这件事。
“当时姚明对NBA的了解还没有我多,但这么小的事,他没必要知道那么多……”于嘉告诉我。
2009年买下上海队后,姚明开始大量阅读商业书籍,以提高自己对“商业世界”的了解。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主动向懂行的人请教。从事金融工作的于嘉妻子林早早就不止一次接到过这样的电话,“他每次都很谦虚低调,好像很想拿出笔来记录一下。”
“心灵鸡汤?什么意思?”姚明又问了我一个词,翻看他过去的采访笔记,从“少数民族”的英文单词,到“傻眼”这个成语的由来,到军事,到科技。只要有他不完全理解的话题,他就会像孩子一样探究到底。
“没有人会错过为姚明工作的机会。”张驰说。他曾是新华社记者,在多家知名公关公司担任职业经理人。现在他是“姚之队”的代言人,有时还担任姚明的“秘书”。对于企业家的魅力,他有话要说。“姚明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这是我在所有成功人士身上看到的。”
尽管身高6尺26寸的他不算大块头,尽管他从不佩戴任何引人注目的奢侈品,但他今天的样子让人过目难忘——语气平静,但说到重点时却激情四射。他善于使用调侃和恰当的比喻(例如他说“联赛是国家队之母”),偶尔也会用一些小技巧来转移注意力。当他说出长篇大论时,言语中的幽默和连绵不绝的磅礴气势足以击倒记者,但他的回答并非毫无逻辑,只是在谈笑间不自觉地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权,将话题引向他需要谈和想谈的部分。
他是队友眼中的领袖,是球迷眼中的篮球巨星,是下属眼中的模范老板,但他的朋友却屈指可数。
杨轶说道:“因为他身边想接近他的人太多了,以他的身份,很难轻易相信别人。每天都有人想接近他,想向他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想与他合作……”
说到友谊,不能忘记姚明入主上海东方俱乐部后,与前队友刘炜“闹翻”的那件事。故事很简单:刘炜想和姚明谈合同,但姚明却让他让他的经纪人跟我的经纪人谈。
很多人表示:“两人都没有错,只是姚明的球队在用NBA的方式管理CBA。”
据上海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透露,事发后,姚明与沙一峰在体育场的球员通道上碰面,直到两人差点擦肩而过,姚明才说:“我的联系方式改了,你去问刘炜吧。”
但姚明并不是一个“孤独的男人”。他是典型的上海男人,与父母关系亲密,心甘情愿地把家庭事务交给有类似运动员经历的妻子叶莉打理。女儿姚沁蕾出生后,他的MSN签名里经常有与孩子有关的内容。他还热衷于不断给朋友发女儿的照片,夸耀“感谢上帝,孩子长得像她妈妈”。这是一种“幼稚”的行为。
朋友们并不认为他“完美”。比如,他非常节俭,被朋友们认为是小气鬼。当他年收入几千万的时候,他仍然记得把每一笔开支都记在小本子上。他似乎也不愿意给自己买一些豪华的设备。即使朋友给他提了很多建议,他也会置之不理。
杨毅说,姚明在生活中也有“不讲情面”的一面:如果有他坚持的原则,他永远也讲不通。比如,一位多年队友曾想请他去某小学讲几句话鼓励一下小朋友,但他却不愿意,并解释说,如果你录下来,别人会来找他,没完没了——“其实,那只是给学校讲的,不会在电视上播出。两人为此争吵了两个小时,最后不了了之。”
生活不仅仅只有篮球
“刚退役的时候,心里有点不舒服,甚至做梦都想在球场上打球,忘记对手是谁,什么人都有。有一两次看到男篮打球,突然觉得自己才32岁,已经不在那片球场上了……”
录音机静静地躺在那里,即便是姚明说起怀念往昔、忍不住感叹的时候,也忠实地记录下了其间穿插的几声爽朗大笑,那笑声来得迅速而突然,就像中锋并不擅长的抢断一样。
自2009年手术以来,很多人都说姚明会退役。但尽管姚明承认自己有“无数的机会”去做自己的投资、写自己的回忆录、享受自己的生活,但他还是坚称自己从未想过离开这个看上去很美但坐起来却不舒服的座位。
我们最后一次就这个话题长谈,是在2009年北京一家酒店的咖啡厅里。他推心置腹地谈起了让他崩溃的伤痛:“去年4月,我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我跟火箭队说过一次我想回去,我的经纪人一直站在我身边,帮我说服火箭队。当然,火箭队也有些担心,怕我的脚复发。回来后,我去看了中医,我的经纪人说姚明被关在笼子里太久了。”而后我大概会永远记得,在那家豪华酒店的咖啡厅里,他拄着一根看上去像残疾人用的拐杖,大铁鞋踩在地上发出沙沙的响声,一字一句地说:“人生不只是篮球……”
这或许是他进入NBA以来遇到的最大困难。
于嘉说,第一次真正敬佩姚明,是在2000年总决赛上海队1-3输给八一的时候。当时所有的记者都跑到八一那边的球场,他却眼睁睁地看着姚明走到球场另一边,和妈妈拥抱在一起。那天是不是妈妈的生日?我问他当时说了什么,他也没瞒着我,说对不起,我没有给你带来冠军。然后他妈妈抱住他说,没事,没事。她说,“你这样打球,就够了。”
“我当时觉得,他真的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于嘉的总结,让我想起姚明刚进NBA时,接受采访时的回答。当时有记者问他:“如果你打总决赛,叶莉需要你回来,你不回来就会失去她,你会选择什么?”姚明回答:“回来。”
更重要的是,姚明并不为他的NBA生涯感到遗憾。
“不一定非要冠军戒指,我没太执着,我能想象当你夺冠的时候,很多奋斗的片段会突然闪现在你的脑海里,你怀念的是过去而不是现在,你经历过的这些都已经是过去,你只是为了一个结局。”
他依然稳稳地坐在他面前,但作为他的谈话对象,你却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稍有不慎,就可能很快成为他的目标。刚才的愉快交谈,瞬间变成了“嘲讽”——这就如同在球场上,对手一不留神,随时都有可能抓住他,来一记雷霆万钧的扣篮。
姚明退役那一年,中国男篮闯入亚运会,夺得斯坦科维奇杯。王治郅的表现依然如少年追风般生猛,易建联的技术也如肌肉般稳健。尽管外界对此有种种质疑,但球迷们渐渐习惯了这支“没有姚明”的中国队,记者们也不再去问杜兰特“没有姚明,中国队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
7月9日,伦敦奥运会篮球资格赛落下帷幕,在资格赛中突围的欧洲老牌劲旅俄罗斯被分在中国所在的B组,与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英国等对手同组,中国队的出线形势一下子变得十分严峻。
但姚明不愿对中国队的未来做出预测。姚明职业生涯参加过三届奥运会,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担任过旗手。于嘉说,姚明唯一的遗憾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没能战胜西班牙队。
“他是否夺得NBA总冠军对他来说都是无稽之谈,他没有把这列入职业生涯的遗憾之中。他参加了3届奥运会,一次排名第10,两次排名第8。他没能取得突破,这肯定是一个遗憾。”
在近期的媒体采访中,篮管中心领导对中国男篮奥运前景的预测含糊其辞。无论是篮管中心还是中国男篮主帅鲍勃·杜兰特,都没有谈及自己的具体目标。先是说“中国男篮是世界三流”,然后在奥运男篮分组公布后,他们对外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打好每一场比赛,完成好比赛过程,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实力。”
没有了姚明的“理想主义”言论和“高举双臂”,中国队或多或少已经不一样了。
另一扇门慢慢打开
他坐在那里,神色平静,翻着白眼,选择着措辞,但眼睛和耳朵都保持警惕。他不时地从我头顶上瞥一眼,提醒身后给我打光的摄影师:“兄弟,我太高了,你示威的地方站不了……”
大概十年前,在休斯敦的更衣室里,另一个角落里的弗朗西斯跳起来,从我手里拿走了《体育画报》。姚明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打篮球的特点,要有开阔的眼界和远见……”
2011年7月20日,姚明在退役仪式的演讲中写道:“一扇门已经关闭,但另一扇门正在慢慢打开,门外崭新的生活在等着我去细细品味……”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做过风险投资家、慈善家、酒商、学生、政协委员、上海公共外交大使。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虽然面对任何事情都会有两种不同的声音,虽然在姚明打球的时候,球迷们分成了“姚迷”与“姚恨”,但在这一年里,几乎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一致认为姚明开启了他的“新征程”。
2000年,于嘉为NBA时空翻译的第一篇文章《完美的人生需要完美的教育》,讲述了一位NBA球员在六十多岁辍学后又重返校园的故事。没想到十多年后,类似的“国外插队”事件也发生在他的朋友身上。
去年11月7日,姚明正式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姚明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修经济学,采取一对一授课和随堂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教学计划需要修满150个学分。开学第一天,姚明在交大引发的轰动丝毫不亚于他成为NBA状元秀时的情形。
“他经常在课后跟我分享课程内容,其实挺不容易的。因为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当他跟别人说起这件事时,我都不相信,退役运动员中,有几个真的能坚持下来的?他说我写了四个小时,老师大概十分钟就看完了”——这是余嘉这一年来最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他甚至考虑过,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学点什么?
在天河体育场外,我意外地遇见了一位身穿姚明球衣的球迷,他就是从湖南来广东打工的小张。和很多姚明的铁杆球迷一样,小张也不知道姚明会来斯坦科维奇杯,但他还是想用自己的穿搭来表达对姚明的支持,“我相信以姚明的能力,无论他将来做什么,都会很成功。”
资深篮球专家徐济成提前给姚明下了定义:“姚明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人,不一定非要赚很多钱才算成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一种成功。”
在此次采访之前,南方都市报与姚明有过多次沟通,明确表示愿意考虑在这篇封面故事中“慈善”的比重——这也是姚明一年来最大的顾虑之一。
去年的一天,姚明为甘肃酒泉纳什姚基金特殊教育学校正式开学剪彩。尽管他早已见惯了大型活动,但依然敏锐地观察着红地毯、欢迎队伍、领导致辞……他当场表示,希望有一天,大家对慈善习以为常,不再举办如此盛大的仪式。到那时,慈善的理念就能深入人心。
前不久,姚明在摩根大通年会上发表演讲,演讲主题是个人慈善,他在演讲中写道:
2003年,非典肆虐,我们在上海当地电视台和姚明团队的推动下,举办了一场电视直播互动节目,现场参与人数众多,短短三个小时就筹集到500万元善款,用于治疗疾病。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影响力,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毕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开始有意识地参与一些慈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感觉到,做慈善不仅是一种贡献,也是一种对自己的益处。这种益处首先是一种自我审视和反思……
他周围的人说,Yao Ming的一年在他们的眼中没有变化。甚至有人惊讶地发现:“ Yao Ming的妻子Ye Li正在骑自行车在上海的街道上购买杂货。她穿着非常简单,只是一件T恤和牛仔裤。”
有人还向记者透露,姚明在北京恢复后也去了酒吧和其他地方。”但“内部人士一再保证“没有什么混乱,他只是预订了一个大房间,并与朋友喝了一杯。”
经历了现场的杨Yi说:“那时,哟明思想,走出房间看兴奋,不管场景引起的感觉如何。
但是,从学习到上海团队到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的服务,到葡萄酒的投资,他的日程安排尤其繁琐。
在Yu Jia的眼中,自2009年接管上海东方俱乐部以来,Yao Ming终于变得“犹豫不决”,并且每当球员未能满足球迷的期望时,都会有人抱怨Yao Ming像Shanghai Oriental Cluit一样,因为Shanghai Orient and ya'' Yao“姓氏,但是Yao Ming的重点是考虑如何最有效地分配资源。正如他一直强调的那样,他想建立一个“百年历史的公司”。
他在更衣室里的“恐吓”也散布在他的下属,谨慎行事,或者他们面对一个强大的敌人,曾在Yao Ming的身边。电话采访一再强调,一切都应该基于电子邮件通信。
In the year of his retirement, some people still think that Yao M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like a boss. This statement does not only refer to his attendance at every game and his investment attraction. A team member said that once in a situation where all the players, young and old, were present, someone still called Yao Ming by his nickname "Big Ghost" as he used to. Yao Ming smiled and said, "Between us brothers, don't call me boss in the future, but let's forget about this name..."
采访后的那天晚上,在张志的陪同下,Yao Ming去了广州Tianhe体育中心,看着中国球队在Stankovic杯中的表现,他们故意在比赛开始前几分钟就等了几分钟。 Otten。